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羚羊角
【中藥名】羚羊角 lingyangjiao
【別名】泠角、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英文名】Saigae Tataricae Cornu。
【藥用部位】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動物形態(tài)】身體大小與黃羊相似。頭形比較特別,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間具槽,鼻孔呈明顯的筒狀,整個鼻子呈腫脹狀鼓起。雄羊具角一對,不分叉。角自基部長出后幾豎直向上,至生長到整個角長1/3高度時,二角略向外斜,接著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往外,最后二角尖相向略往內(nèi)彎。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環(huán)棱。角呈半透明狀,蠟黃色。整個體色呈現(xiàn)灰黃色,但體側(cè)較灰白,冬季時毛色更淡。
【產(chǎn)地分布】性喜干旱,棲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開闊地區(qū)。冬季為避風雪,往往遷往比較平緩的山間坡地或平原過冬。僅分布于新疆北部。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將角從基部鋸下,曬干。一般以8~10月采收者質(zhì)好色佳。野生賽加羚羊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藥材性狀】長圓錐形,略呈弓狀彎曲。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顯青灰色;嫩枝全體光潤如玉,無裂紋,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老枝有細裂紋;除頂端外,有10~16個隆起環(huán)脊,間距約2厘米?;夸徔陬悎A形,內(nèi)有堅硬的骨塞,習稱“羚羊塞”。除去骨塞后,對光透視,無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條細孔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zhì)堅硬,斷面角質(zhì)。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咸。歸肝經(jīng)、心經(jīng)。
【功效與作用】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用量1~3克,宜單煎2小時以上,或磨汁、研粉服,每次0.3~0.6克。用治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fā)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濕毒發(fā)斑、癰腫瘡毒。
【藥理研究】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具有興奮胃腸及子宮平滑肌作用,降低血壓,增加耐缺氧能力。
【化學成分】主要含角蛋白、磷酸鈣、不溶性無機鹽、多種氨基酸,并含五種磷脂類成分。
【使用禁忌】脾虛慢驚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中風,心煩,恍惚、腹中痛或時悶絕:羚羊角屑,微炒,搗羅為散,溫酒服3克。(《簡易普濟良方》)
②治癲癇:羚羊角、僵蠶、鉤藤、黨參各1.5克,天麻、甘草各l克,全蝎0.7克,蜈蚣0.3克。上藥混合研末,每服l克,每日2~3次。[《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11):522]
③治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痹:羚羊角(鎊)30克,獨活(去蘆頭)60克,烏頭(炮裂,去皮、臍)0.9克,防風(去叉)0.3克。上四味,銼如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臥各一。(《圣濟總錄》羚羊角湯)
④治血虛筋脈攣急,或歷節(jié)擎痛:羚羊角磨汁半盞,以金銀花45克,煎湯一碗和服。(《續(xù)青囊方》)
⑤治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0.3克,黃芩0.3克,犀角屑0.3克,甘草0.3克(炙微赤,銼),茯神0.3克,麥門冬15克(去心,焙)。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羚羊角散》)
⑥治卒食噎:羚羊角30克。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服3克。亦可以角水磨涂咽喉外。(《圣惠方》)
⑦治惡瘡腫:羚羊角生磨,和水涂瘡腫上。(《普濟方》)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