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中文名】秦艽(《本經(jīng)》)
【類別】根類
【異名】秦膠(《本草經(jīng)集注》),秦糾(《唐本草》),秦爪(《四聲本草》),左秦艽(《張聿青醫(yī)案》),大艽、左寧根(《青海藥材》),左扭(《河北藥材》)。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大葉龍膽、粗莖龍膽或西藏龍膽的根。
【植物形態(tài)】①大葉龍膽,又名:大葉秦艽。
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強直。莖直立或斜上,圓柱形,光滑無毛,基部有許多纖維狀殘葉。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在莖基部者較大,長達30厘米,寬3~4厘米,先端尖,全緣,葉脈3~5條;莖生葉3~4對,稍小,對生,基部連合。花生于上部葉腋,成輪狀叢生,萼膜質(zhì),長約6毫米,先端有3~5個不等長的短齒;花冠筒狀,深藍紫色,長約2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裂片間有5褶狀副冠片;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長圓狀,無柄,花柱甚短,柱頭2裂。蒴果長圓形。種子橢圓形,褐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地及濕坡上。分布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②粗莖龍膽,又名:粗莖秦艽。
多年生草本。與上種相似,但根較粗長;莖頂端的葉卵形或狹卵形,與莖中部的葉大小相似;花萼無齒,一側(cè)開裂,佛焰苞狀;花較密集,花冠裂片先端微尖。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③西藏龍膽
多年生草本。外形與上二種相似,莖頂端的葉近卵形,與莖中部的葉大小幾相等;花萼具5~6個短齒,一側(cè)開裂;花冠黃色。果實無柄。
分布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干,或堆曬至顏色成紅黃色或灰黃色時,再攤開曬干。
【藥材】①雞腿艽
為植物大葉龍膽的干燥根。略呈圓錐形,上粗下細,長10~20厘米,上部直徑1.5~4厘米。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根頭部由一個單生或數(shù)個合生而成,頂端殘存莖基部并附有黃色纖雌狀殘葉,中部多具螺旋狀扭曲的皺紋及須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顯油性,外層黃白色或棕黃色,中心木質(zhì)部黃色。氣特殊,味苦而澀。以粗大、肉厚、色棕黃者為佳。
主產(chǎn)甘肅、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②羅卜艽
為植物粗莖龍膽或西藏龍膽的干燥根。形如雞腿艽而較長,微扭曲。
主產(chǎn)四川、云南、西藏。
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為龍膽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較粗大,常數(shù)個交錯纏繞,呈辮子、狀或扭曲呈麻花狀;質(zhì)輕而疏松,內(nèi)部常有腐朽的空心。產(chǎn)四川、青海、甘肅等地。
小秦艽為達烏里龍膽、北方龍膽、狹翅龍膽、天山龍膽及管花龍膽等的根。形細長而小,多分歧;質(zhì)稍疏松,脆而易斷。產(chǎn)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青海、新疆等地。
【化學成分】大葉龍膽的根,分離出三種生物堿:龍膽寧堿、龍膽次堿及秦艽堿丙;還含有揮發(fā)油及糖類。
西藏龍膽的根含生物堿0.2%,其中有龍膽寧堿和歐龍膽堿。
天山龍膽的花和莖含生物堿0.22%,其中有龍膽寧堿、天山龍膽堿和龍膽黃堿。根含生物堿0.4%,其中有龍膽寧堿。
【藥理作用】①抗炎作用
秦艽堿甲能減輕大鼠的甲醛性"關節(jié)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與水楊酸鈉200毫克/公斤相當。對大鼠蛋清性"關節(jié)炎"亦有作用,如預先注射氯喹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劑、水楊酸鈉、皮質(zhì)酮都能減輕關節(jié)腫脹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堿甲與氯喹、皮質(zhì)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劑相似,但較水楊酸略強。在抗炎作用原理方面,認為秦艽堿甲是通過興奮腎上腺皮質(zhì)而實現(xiàn)的,因切除腎上腺后,秦艽即無抗炎作用;同時也證明了它確能使大鼠腎上腺內(nèi)維生素C含量降低,而切除垂體后,即失去此種作用,故知其與促成質(zhì)素尚有所不同,并不能直接興奮腎上腺皮質(zhì)。對用巴比妥麻醉的大鼠,秦艽堿甲亦無降低腎上腺內(nèi)維生素C含量的作用,故知秦艽的抗炎作用是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激動垂體,促使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泌增加而實現(xiàn)的。秦艽堿甲的雙氫化物(側(cè)鏈上無雙鍵)無消炎作用,由此可見雙鍵的存在是藥理作用必要的一環(huán)。
秦艽堿甲對豚鼠的組織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過敏性休克均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它還能明顯降低大鼠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②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秦艽堿甲小劑量對小鼠,大鼠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鎮(zhèn)靜作用,較大劑量則有中樞興奮作用,最后導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無催眠作用,卻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較小劑量能抑制狗腸瘺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腸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
秦艽堿甲對大鼠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但較短暫;對小鼠(熱板法)亦有一定的鎮(zhèn)痛作用,如與延胡索、草烏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強。
③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大葉龍膽的水及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秦艽堿甲能降低豚鼠血壓,對麻醉犬、兔亦具降壓作用,但持續(xù)較短,且使心率減慢;阿托品及切斷迷走神經(jīng)不能阻斷此種作用。此堿對離體蛙心亦表現(xiàn)抑制作用,因此降壓作用可能即系心臟抑制所致。
④對血糖的影響
給大鼠腹腔注射秦艽堿甲150~250毫克/公斤,半小時后即可使血糖顯著增高,維持約3小時。對小鼠亦有同樣作用。同時肝糖元有顯著降低;切除腎上膿或用阻斷腎上腺素的藥物(雙芐氯乙胺)后,即失去此種作用,故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過腎上腺素的釋放所致。
⑤抗菌作用
秦艽(品種未詳)乙醇浸液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3)在試管內(nèi)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毒性】秦艽堿甲對小鼠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口服48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50毫克/公斤;靜脈注射250~300毫克/公斤。4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人口服200毫克,每天3次,共4~13天,先后引起嚴重惡心、嘔吐等;僅連服13日之1例,關節(jié)紅腫、疼痛于第5日消失,余均無效,故認為此堿在初步臨床應用中尚不夠理想,且多副作用,尚待進一步改進。
【炮制】秦艽:揀去雜質(zhì),除去蘆頭,稍浸,潤透切片,曬干。炒秦艽:取秦艽片入鍋內(nèi),以文火炒至表面微有焦斑,取出放涼。
【性味】苦辛,平。
①《本經(jīng)》:"苦,平。"
②《別錄》:"辛,微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胃、膽經(jīng)。
①《湯液本草》:"手陽明經(jīng)。"
②《本草蒙筌》:"入手太陽經(jīng)。"
③《綱目》:"手、足陽明經(jīng),兼入肝、膽。"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治風濕痹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
(1)祛風濕:用于全身性風濕痛,常配羌活、防風。
(2)退虛熱:用于陰虛發(fā)熱,常配鱉甲、地骨皮。
1、用于風濕痹痛、周身或關節(jié)拘攣,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風濕,舒筋絡。風濕痹證無問新久、或偏寒偏熱,均可配伍應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熱,痹證見發(fā)熱、關節(jié)紅腫等熱象者尤為適宜。一般偏熱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屬寒者,配羌、獨活、桂枝、附子等。對于中風手足不遂者,亦適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熱。本品清虛熱,為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膳c青蒿、鱉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鱉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濕退黃。治療濕熱黃疸,可與茵陳、梔子等配伍。
①《本經(jīng)》:"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
②《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③《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④《四聲本草》:"療酒黃,黃疸。"
⑤《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⑥《珍珠囊》:"去陽明經(jīng)風濕痹,仍治口瘡毒。"
⑦《醫(yī)學啟源》:"治口噤,腸風瀉血?!吨髦蚊匾吩?,養(yǎng)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陽明下牙痛,以去本經(jīng)風濕。"
⑧王好古:"泄熱,益膽氣。"
⑨《綱目》:"治胃熱,虛勞發(fā)熱。"
⑩《本草正》:"解溫疫熱毒,骨蒸發(fā)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宜忌】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菖蒲為之使。"
②《藥性論》:"畏牛乳。"
③《本草經(jīng)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④《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yǎng)藥不可。"
⑤《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選方】①治中風手足陽明經(jīng),口眼歪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上細切。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后。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衛(wèi)生寶鑒》秦艽升麻湯)
②治背痛連胸: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錢(酒炒)。水煎服。(《醫(yī)學心悟》秦艽天麻湯)
③治風中經(jīng)絡而痛:羌活一錢五分,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三錢,秦艽、白芍(酒炒)、獨活各一錢五分。(《不知醫(yī)必要》秦艽湯)
④治黃:秦艽一大兩。細銼,作兩貼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貼半升,酒絞取汁,去滓??崭狗謨煞蚶阒?。(《海上集驗方》)
⑤治黃疸,皮膚眼睛如金黃色,小便赤: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一兩服。(孫思邈)
⑥治虛勞潮熱,咳嗽,盜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銼、炙)各一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圣濟總錄》秦艽湯)
⑦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困倦,夜有盜汗:柴胡、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兩,秦艽、當歸、知母各五錢。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青蒿五葉,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服。(《衛(wèi)生寶鑒》秦艽鱉甲散)
⑧治消渴,除煩躁:秦艽二兩(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⑨治小便艱難,脹滿悶: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⑩治瘡口不合:秦艽為末摻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發(fā)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當?shù)每炖?、五行?《海上集驗方》)
⑿黃疸。用秦艽半兩,浸酒半升中,空腹飲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見效。又方:秦艽三兩,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兩次服下。
⑿暴瀉、大渴、大飲。用秦艽二兩、灸甘草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
⒀傷寒煩渴。用秦艽一兩,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兩次服。
⒁急勞煩熱(身體酸疼,骨蒸潮熱)。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研細。每服三錢,開水調(diào)下。
⒂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兩,每服一至二錢,水煎服。
⒃小便艱難。用秦艽一兩,水一碗,煎至六分,分兩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⒄胎動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膠各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膠(炒)、艾葉,等分為末,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⒅一切瘡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臨床應用】①治療關節(jié)痛、頭痛、牙痛等
取秦艽100克,或秦艽、白芷各50克,加入普魯卡因1克,制成注射液100毫升,分裝、滅菌備用。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曾應用2000多人次,對風寒引起的周身疼痛,以及多年風濕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
②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將秦艽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約含生藥0.625克,每次2~5毫升,每日4~6次,肌肉注射。試治21例,經(jīng)用藥3~7天均獲痊愈,無1例發(fā)生后遺癥。
此外,以秦艽為主,結(jié)合辨證施治加用其他藥物,治療小兒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20例,獲得較好療效。
【名家論述】①《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哺潮熱骨蒸。"
②《本草經(jīng)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故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風除濕,故《別錄》療風無問久新,及通身攣急。能燥濕散熱結(jié),故《日華子》治骨蒸及疳熱;甄權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腸風瀉血,養(yǎng)血榮筋;好古泄熱,益膽氣。咸以其除濕散結(jié),清腸胃之功也。"
③《本草徵要》:"秦艽,長于養(yǎng)血,故能退熱舒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療風無問新久。入胃祛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④《本經(jīng)逢原》:"秦艽,入手足陽明,以其去濕也;兼入肝膽,以其治風也。故手足不遂,黃癉酒毒,及婦人帶疾須之?!餐从泻疅幔蚋∧[者,多挾客邪,用此以祛風利濕,方為合劑。故《本經(jīng)》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體痛等證。若久痛虛羸,血氣不能營養(yǎng)肢體而痛,及下體虛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⑤《本草正義》:"秦艽,《本經(jīng)》謂之苦平,而《別錄》加以辛及微溫,以其主治風寒濕痹,必有溫通性質(zhì)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風熱,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溫藥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熱黃疸煩渴等癥,其非溫性,更是彰明較著。考《本經(jīng)》、《別錄》主治,功在舒筋通絡,流利骨節(jié),惟治痹痛攣急之證,蓋與防風、羌、獨同類之品。甄權之治頭風,即祛風也;惟又稱其利大小便,亦與《本經(jīng)》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蓋秦艽既能外行于關節(jié),亦能內(nèi)達于下焦,故宣通諸府,引導濕熱,直走二陰而出,昔人每謂秦艽為風家潤藥,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腸風下血,張石頑且謂其治帶,皆以濕熱有余,泄積滯言之,非統(tǒng)治諸虛不振之下血帶下也。又就其導濕去熱而引伸之,則治胃熱,泄內(nèi)熱,而黃疸酒毒,牙痛口瘡,溫疫熱毒,及婦人懷胎蘊熱,小兒疳熱煩渴等癥,皆胃家濕熱,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約而言之,外通經(jīng)隧,內(nèi)導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絡之功,又在理濕之上。要之皆是從濕阻熱結(jié)一面著想,而氣虛血弱之癥,皆非其治,仍與防風、羌、獨等味異曲同工耳。"
【貯藏】置通風干燥。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