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設(shè)為首頁|加入收藏|關(guān)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網(wǎng)站地圖

您的位置:首頁 >  全草類中藥

含羞草

  • 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m.walkzn.com
  • 發(fā)布時(shí)間:2021-05-08 17:29:53
  • 來源: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

【中文名】含羞草(《嶺南采藥錄》)

含羞草

【類別】全草類

【異名】知羞草(《南越筆記》),怕羞草(《生草藥性備要》),喝呼草(《廣西通志》),怕丑草(《廣州植物志》),望江南(《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含羞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含羞草

直立或羹生或攀援半灌木,高可達(dá)1米,有散生利刺及無數(shù)倒生刺毛。羽片通常4枚,掌狀排列;小葉多數(shù),觸之即閉合而下垂,矩圓形,長8~13毫米,先端短尖,有散生刺毛,無柄。頭狀花序具長柄,單生或2~3個(gè)生于葉腋,直徑約1厘米;花淡紅色,極多;萼鐘形,短齒裂;花冠下部合生,上部4裂,三角形,雄蕊4,花絲長,伸出;子房有短柄,花柱絲狀,柱頭頂生。莢果扁平,稍外彎,多數(shù),長1~2厘米,頂端有喙,有3~5節(jié),每節(jié)有1種子,成熟時(shí)節(jié)脫落,只剩下具有刺毛的莢緣:種子闊卵形?;ㄆ?月。

生于山坡、路旁、潮濕地,或栽培。分布華東、華南、西南。

本植物的根(含羞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季采收,曬干。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另含含羞草堿、含羞草堿o-β-D-葡萄糖甙。葉含類似肌凝蛋白的收縮性蛋白質(zhì)。種子含油約17%,性質(zhì)類似大豆油,油中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0.4%、亞濁酸51%、油酸31%、棕櫚酸8.7%和硬脂酸8.9%,另含不皂化物質(zhì)2.5%,主要為甾醇。

【藥理作用】含含羞草堿之植物,馬、驢等動(dòng)物食之可致脫毛。含羞草堿可看作一種毒性氨基酸,結(jié)構(gòu)與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統(tǒng),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質(zhì)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飼料中含0.5~1.0%的含羞草堿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長停滯、脫發(fā)、白內(nèi)障。人食入含有此堿之植物,可致頭發(fā)突然脫落。它能輕度抑制堿性磷酸酶,對含金屬的酶系統(tǒng)抑制不顯著。其低鐵復(fù)合物毒性遠(yuǎn)較為小。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堿對大鼠生長的抑制作用。

【性味】甘,寒,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寒。"

②《南寧市藥物志》:"甘,寒,有小毒。"

③《實(shí)用中草藥》:"性微寒,味微苦。"

【功用主治】清熱,安神,消積,解毒。治腸炎,胃炎,失眠,小兒疳積,目熱腫痛,深部膿腫,帶狀皰疹。

①《生草藥性備要》:"止痛消腫。"

②《本草求原》:"敷瘡,"

③《嶺南采藥錄》:"治眼熱作痛。"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肝火,治小兒疳積,肝火上亢,外治瘡瘍作痛。"

⑤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安神鎮(zhèn)靜。"

⑥《實(shí)用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深部膿腫,腸炎,胃炎,疝氣,小兒疳積。"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含羞草一至二兩(干品)。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帶狀皰疹:含羞草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xì)]

更多古今名醫(y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xì)]

更多焦點(diǎn)熱文

薄荷

薄荷為常用和中藥。始載《唐本草》。別名:銀丹草。來源:..[詳細(xì)]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