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中藥百科網(wǎng)【官網(wǎng)】
木棉花
(《生草藥性備要》)
【來(lái)源】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植物形態(tài)】木棉(楊孚《異物志》),又名:古貝(《南州異物志》),斑枝花(《汪右丞集》),攀枝花(《綱目》),瓊枝(《梧潯雜佩》),英雄樹(shù)。
大喬木,高可達(dá)25米。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圓錐形的刺;枝平伸。掌狀復(fù)葉,葉柄長(zhǎng)8~12厘米;小葉5~7枚,具柄,薄革質(zhì),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zhǎng)10~20厘米,寬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禿凈?;ù?,紅色,直徑約12厘米或過(guò)之,葉前開(kāi)放,聚生于枝的近頂端;萼厚革質(zhì),長(zhǎng)3.5~4.5厘米,外面禿凈,內(nèi)被絲毛,分裂為闊而鈍的裂片;花瓣5,肉質(zhì),矩圓形,長(zhǎng)8~10厘米,兩面多少被星狀柔毛,但內(nèi)面稍稀疏;雄蕊管短,多列,最內(nèi)5枚于頂端分叉,每1分又有花藥1枚,中間10枚較短,最外的多數(shù),合生為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數(shù),柱頭5裂。蒴果大,矩圓形,木質(zhì),長(zhǎng)10~15厘米,寬4.5~5厘米,果瓣內(nèi)有綿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ㄆ?月。果期5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tái)灣、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木棉根)、樹(shù)皮(木棉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春季采收盛開(kāi)花朵,曬干或烘干。
【藥材】干燥花多皺縮,不具子房和花柄?;ㄝ啾瓲?,頂端3~5裂,厚革質(zhì)而脆,外表棕黑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內(nèi)面被灰黃色短絨毛;花瓣5片,分離,皺縮戌破碎,外面棕黃色或深棕色,具縱紋,被星狀毛,內(nèi)面紅棕色,被少數(shù)星狀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紅棕色,扭曲,具粗縱紋,花藥大部脫落。味淡微甘。
產(chǎn)廣東、廣西等地。
古書(shū)所載的木棉,常與錦葵科棉屬植物混淆不分?!毒V目》木棉條集解中即包括錦葵科棉屬植物在內(nèi),而所述"交廣木棉",乃為木棉科植物。
【性味】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甘,涼。"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止血。治泄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chuàng)出血。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②《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飲。"
③《嶺南采藥錄》:"消暑。"
④《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⑤《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⑥《廣西中藥志》:"去濕毒,治惡瘡。"
⑦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用法與用量】?jī)?nèi)服:煎湯,2~3錢。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zhǎng)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