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問題關乎健康,也關乎患者疾病的轉歸。尿是水液代謝的重要途徑,臨床上尿不出來、尿道失約、尿的太多,尿的太少都是某些疾病的反應。本文中介紹幾個能夠很好控制尿的穴位,對于患者治療有較好療效,或于其他方法之外可以起個輔助作用,也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一個思路。因此,本文只關注末端尿的控制,至于病因治療等應咨詢和遵從原發(fā)疾病??漆t(yī)生的意見。
為了闡述清晰,本文更局限一點說:小兒遺尿、中老年婦女漏尿、腦血管病引起尿失禁等都可試用本法。也因此下面以小兒遺尿舉例,大家可以舉一反三。特別是介紹相關思路,供大家爭鳴。
小兒遺尿是針灸適應癥之一,但也常常有針灸療效不佳的前來就診,接診最大年齡的患兒是一個11歲多的女孩,多方治療無果,由爺爺奶奶帶來就診,治療兩周后遺尿癥狀痊愈,因為效果甚佳,隨診的醫(yī)生問治療思路,幸有閑暇,再次可以聊一聊了。
患兒具體取穴:頭維、太淵、中極、陽陵泉、足三里、下巨虛、申脈。
頭維穴:向百會方向平刺1寸。
太淵穴:直刺0.3寸。
中極穴:直刺1寸,提插補瀉之補法。
陽陵泉穴:斜刺0.5寸。
足三里穴:直刺1寸。
下巨虛穴:直刺1寸。
申脈穴:直刺0.3寸。
以上穴位除中極外,均雙側選穴,按1周3次針灸治療,此患兒2周愈。
頭維、太淵、中極、陽陵泉、足三里、下巨虛、申脈。這些穴位同樣可以適合于患者或家屬按揉操作。
頭維穴:當額角發(fā)際上0.5寸。
太淵穴:于人體腕掌側橫紋橈側。
中極穴:前正中線,臍下4寸。
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里穴:髕骨外下緣下3寸。
下巨虛穴:足三里下6寸。
申脈穴:位于外踝下方凹陷中。
臨床取這些穴位的原因如下:
中極穴:膀胱募穴,膀胱之氣輸注之地。
陽陵泉穴:筋會陽陵泉,筋利機關
申脈穴:為足太陽經與陽蹺脈交會穴,調上下之經水,故又名“鬼路”。上調淚液,下調尿液。
一般小兒遺尿治療思路責之于膀胱約束不利或無力,治多從補益腎和膀胱入手。大家參閱教材,不再贅述 。
控尿應知調衛(wèi)氣。醫(yī)學上有“開鬼門,潔凈腑”之說,鬼門就是汗毛孔,凈腑就是膀胱。同時膀胱屬太陽經,為陽中之陽,是為巨陽,主身之表,特別是在腰背部與督脈并行加強衛(wèi)外之功,衛(wèi)氣主一身之表,以彪悍之氣抵御外邪。衛(wèi)氣與膀胱功能密切相關,而衛(wèi)氣的物質基礎就是胃氣,也因此治療膀胱失約應注重補益胃氣,氣血生化有源,使衛(wèi)氣充;調達衛(wèi)氣,使膀胱約束有力,使機關利。據此思路臨床選穴,屢有效驗。
在臨床中,手法有補瀉。首先,選穴是臨床療效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手法再繚亂,選穴不對也是梯子搭錯墻;選穴如中藥配方,盡顯其妙,是針灸臨床療效的關鍵。其次,在臨床實踐中,沒有熟練掌控補瀉手法時,可不使用手法,只要選穴正確,進針后靠自身調節(jié)也會取得一定療效,也比使用手法不正確使病情加重強。針灸得氣和氣至病所遵循太極原則,這一點在《中國針灸》1996第4期有論述。最后,患者不懂辨證,作為適宜技術,還要向基層推廣,不能保證臨床醫(yī)生是否能準確辨證,也不能保證操作者是否能有規(guī)范的補瀉操作手法,也因此方法越簡單越好,就是方便患者,方便基層醫(yī)生。
西安附兒中醫(yī)醫(yī)院“兒童發(fā)育行為疾病&生長發(fā)育疾病名醫(yī)..[詳細]